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三、IAPP的发展思路

在中国,公共行政作为学科得以发展是1985年以后才开始的。公共政策研究虽然自那时就开始了,但一直到目前为止,公共政策的研究依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在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开发尤其如此。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IAPP)研究中心试图吸收域外公共政策研究的经验,适应中国实践的需要,开发新的理论分析框架,组织开放性的研究群体,促进中国特色的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15]

IAPP研究中心的任务是,关注公共政策的制度基础,尤其是当代中国背景条件下的治道变革问题。学术上,开发和完善分析框架,相关的分析理论,以及相关的模型。在中国背景条件下发展学术,如发展中国的公共行政学理论、公共政策理论,或者是政治学的理论。实践上,则是提供有关公共问题的基本知识,尤其是提供有关公共政策之制度基础的知识,理解正在发生的治道变革问题。

IAPP研究并不奢望从零开始应用演绎法或者归纳法来开发理论,而是基于现有的理论,遵循第三种理论开发方法,它首先始于若干不满:一是不满意于当前公共行政理论等分析性概念的不明确,不同概念的不明确,缺乏政策检验。二是不满意于当前公共政策理论,无法提供具体问题的分析,缺乏对人的关怀,缺乏对物品或者服务类型的关怀,缺乏对特定价值的关怀,更缺乏对制度基础的关怀。当然,这一研究也始于中国的实际需要:中国学术发展,需要更为严肃认真的发展;中国实践问题,需要有更多的理论开发。

因此,IAPP并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从现有的政治社会理论、经济理论、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理论、古典自由主义的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而且特别关心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治道变革问题。IAPP理论传统的分析本身都很有价值,但我们发现,这些理论的概念与假设的边界,不同理论与方法的连接点,不同分析层次的关系,似乎并没有人给与足够的关注。

IAPP理论首先关注有关人以及人群属性的理论。认为,人们对政治的界定(权威性分配、经济的集中、冲突的最高形式等),对经济的界定(追求追大化的、节约),对道德的界定(公而忘私,利他,德性,正当性,合乎规范等),都说明了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且不同的界定缺乏一致性,没有清晰的边界或者界限。现有的有关人性的理论,往往着眼于善恶的讨论,或者着眼于劣根性或者根本性质的讨论。其改造人性、改造人种的政策建议不是愚昧可笑,就是根本上是反人道的,往往带来了更大的灾难。IAPP力图清晰地界定政治、经济与道德,使其更加清晰,相互之间的边界更加确定,并更具有可分析性,但也认可通常意义上的界定,并与之作比较,以此开发出IAPP政治分析、经济分析与道德分析的方法,以此开发出政治理论、经济理论与道德理论,并用于规范理论分析。以此开发出有关人的属性的规范和实证的理论,包括人群属性的规范和实证的理论。进一步开发出有关政府、非政府组织的政治、经济与道德理论,尤其是制度理论。

IAPP理论的第二个任务是关心开发和运用物品属性理论。在这个领域,有很多学者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很少用于专业的政策分析。IAPP进一步总结和完善物品属性的规范与实证理论,并重新检验这一传统的学者所开发的理论,并在政策层次上进行检验。

IAPP重视科学的方法,但并不因此而排斥人类的基本价值,也并不完全排斥一些超人类的价值(如生态主义价值)。IAPP认为,人类生活充满了很多价值,但IAPP更偏好古典自由主义意义上的价值,如个人自由、基本权利、自主治理、契约民主、宪政法治、自由市场等等。并在人道的意义上探索这些价值对于人的完美生活的意义。IAPP还将力图避免很多理论以及政策在价值上的不连续性问题。

IAPP关心人类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尤其关心公共政策的制度基础问题。IAPP的制度分析,考察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但重视人的行为对制度的影响,人可以基于自己的认识,设计选择不同的制度,并通过实际的行动来影响制度。IAPP的制度分析,不仅仅考虑个人层次的制度,还考虑集体层次的制度,更考虑立宪意义上的制度安排。个人的行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能很容易影响制度;但在集体层次上,在立宪层次上的影响,却要少得多。

IAPP的制度,指的是个人的或者集体的行动规则,从价值、事实与逻辑,三个层次上去界定。任何现实的制度都有其特定的价值,与人类的生活事实联系在一起,并且都有特定的逻辑。

概括起来说,IAPP关心古典自由主义的价值,运用公共选择与制度分析的方法,分析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问题。

这一研究的事业,不仅需要学者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具有类似兴趣的学者、官员和企业家的集体的努力。据此,IAPP努力创造学思人生,建设学者社群。这一社群运用一个一般的分析框架,以及基本的理论与模型,不断发展与完善。这一社群将进行各个层次的逻辑的与经验的研究,包括实验室的人类行为研究。该社群鼓励各个方面的学者也进行类似的研究,通过网站、网络提供信息,通过学术会议、学术报告、读书活动、学术信息等,建立开放性质的IAPP社群(IAPP Community):学者、学生与实践者都可以自由参加,鼓励自主治理的学术活动。与此同时,IAPP社群还组织一系列的写作与出版活动,如译丛、文库、工作论文系列等等,组织认真、严肃的研究小组活动。这些学术活动将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读书、学习、思考、写作的人生选择,在这样的人生中,遵循谦虚、人道、宽容与幽默的生活原则,处理与不同意见的学者之间的关系。它意味着IAPP群体在人类的文明面前,在其他学术传统面前保持一种谦虚的姿态,对所有的活动都抱着一种人道的态度,对所有差异与不同,甚至是反对,抱着宽容的心怀,在严肃认真之余不失幽默的品格。不进行冲突性的批评,而是建设性的建议。不努力寻找不同,而是创造性的学习,寻找其他传统的努力与IAPP传统的连接点。

IAPP作为笔者个人的学者兴趣,可以说至少已经酝酿了10年,但希望通过一个具有类似兴趣的学者、官员、企业家和学生自愿组成的研究社群(IAPP Community)共同推进研究和实践的概念,则起始于1997年底笔者在英国访问时期。1998年2月8日笔者在美国进行学术访问时,把这一设想实施在IAPP网站上。这一本土化研究的努力,是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逐步思考与选择的结果,并非一开始就自觉有意地去学习西方学者的做法,但西方学者成功努力的影响痕迹依然是非常明显的,由于西方学者在这些方面的做法非常成熟,而且富有成果,总结西方的经验,更好地向西方学习,显然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更好地提升中国本土化的公共政策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水平。

当然,中国学者在理论开发过程中学习西方是重要的,但从中国的传统中整理本土的理论开发资源,也是新一代中国政策分析学者义不容辞的任务。《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天道运行,刚强劲健,君子亦应如此,坚强振作不断努力,据此可以说,每一个学者的不懈努力,是中国公共政策理论发展的基础。《周易》还说,“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是说君子应当效法大地的厚实和顺的德性,容载万物,君子通过学习来积累知识,抱着怀疑的态度来解决疑难,以宽厚仁恕之心待人接物,实行学问。据此可以说,中国的政策学者也可以兼容并学,学习西方,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聚、辨、居、行。《周易》的为学之道,与《论语》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同工异趣之妙。中国古代治学方法的精神,与现代西方学者发展其成熟理论的方法,在精神上实际上也是一致的。以中国古代的传统为基础,兼学西学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发展开辟崭新的途径。

[1] 国内新近翻译出版的教科书,均运用了这一理论框架。比如帕顿、沙维奇:《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孙兰芝等译,宁骚校,华夏出版社,2002年;威廉·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谢明等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而国内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是以这一理论为框架的。

[2] 参见Paul A. Sabatier(ed.):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Westview Press, 1999.保罗约请这些理论的代表人物或者很有研究的学者专文介绍这些理论,此书收集了这些介绍文章,有兴趣者可以参阅。

[3] 主要文献有:Terry Moe: “The New Economics of Organiz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8 (November 1984): 739-777; Kenneth Shepsle: “Studying Institutions: Some Lessons from the Rational Choice Approach,”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olitics 1 (1989): 131-147; Gary Miller: Managerial Dilemmas.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等。

[4] 重要论文和著作参见Elinor Ostrom: “An Agenda for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s,” Public Choice 48: 3-25(1986); Elinor Ostrom: Governing the Commons.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中文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余逊达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Elinor Ostrom, Larry Schroeder and Susan Wynne: Institutional Incentiv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3. (中文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拉里·施罗德和詹姆斯·沃克:《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陈幽泓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Elinor Ostrom, Roy Gardner, and James Walker: Rules, Games and Common-Pool Resource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ess, 1993等。

[5] John Kingdon: 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 Boston: Little, Brown, 1984.

[6] Frank Baumgartner and Bryan Jones: Agendas and Instability in American Politic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7] Paul Sabatier and Hank Jenkins-Smith: Symposium Issue, “Policy Change and Policy-Oriented Learning: Exploring and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Policy Sciences 21 (1988): 123-272. Paul Sabatier and Hank Jenkins-Smith: 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 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3.

[8] Berry, Frances Stokes, and William Berry: “State Lottery Adoptions as Policy Innovations: An Event History Analysi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84(June, 1990): 397-415; “Tax Innovation in States: Capitalizing on Political Opportunity,”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36(August 1992): 715-742.

[9] William Blomquist: “Exploring State Differences in Groundwater Policy Adoptions, 1980-89,” Publius 21 (1991): 101-115.除此之外,重要的文献还有Thomas Dye: Politics, Economics, and Public Policy. Chicago: Rand McNally, 1966; Thomas Dye: Politics in States and Communities, 7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91; Ira Sharkansky: Policy Analysis in Political Science. Chicago: Markham, 1970; Richard Hofferbert: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Indianapolis, Ind.: Boobs-Merrill, 1974等

[10] 智效民:“任鸿寯的启示”,《博览群书》,2003年第一期,第11-12页。参见任鸿寯:《科学救国之梦――任鸿寯文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11]参见Paul A. Sabatier(ed.):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Westview Press, 1999.

[12] 参见Elinor Ostrom: “Institutional Rational Choice: An Assessment of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 Framework”, in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edited by Paul A. Sabatier, Westview Press, 1999, 39-41.

[13] Paul Sabatier: “Top-Down and Bottom-Up Model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A Critical and Suggested Synthesi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6( Jan. 1986): 21-48.

[14] Paul Sabatier and Hank Jenkins-Smith: Symposium Issue, “Policy Change and Policy-Oriented Learning: Exploring and Advocacy Coalition Framework,” Policy Sciences 21 (1988): 123-272. Paul Sabatier and Hank Jenkins-Smith: Policy Change and Learning: An Advocacy Coalition Approach.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93.

[15] 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学术网站(www.wiapp.org)展示了IAPP研究及其活动的各方面信息:包括研究方法、问题界定以及政策评论、工作论文、译文、译著和相关连接等信息。

话题:



0

推荐

毛寿龙

毛寿龙

50篇文章 13年前更新

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系主任、行政管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政治发展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文章